近年中国马业蓬勃发展,端赖于马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精英的共同努力,他们是赛马场上披荆斩棘、矢志不移的马英雄,他们是马产业链上精耕细作、开拓进取的企业家,他们是马文化推广的传播者、见证者,他们都是行业的大家和英雄,功不可没,为铭记他们的努力,第一赛马网推出“大家”栏目,为您讲述马业英雄的非凡故事,揭秘马产业中的门道与独特魅力,今天推出第52篇,敬请关注。
1995年,他在广东东莞长安镇兴建了一个马场,专供市民休闲骑乘和野外骑乘;1998年,他从城市迅猛发展中看到了野骑的危机,毅然决定转型。“当时转型时,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顾客跟我转向马术,经过这些年发展,我的会员达到一千多个家庭,并开始向专业比赛迈进。”金伯乐创始人李振强在接受第一赛马网采访时说,金伯乐一步步走来,经历19年风风雨雨,现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作为创始人和见证者,他深感欣慰。
金伯乐创始人李振强在比赛中。
“最初做马术俱乐部的想法,现在都一步步地实现了。”采访李振强前,他在自己微信圈里的这句话引起第一赛马网的注意。这句话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未雨绸缪、料敌于前、提前布局的智慧。采访之后才发现,李振强不缓不急的语速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自信,他娓娓道来,整个金伯乐的发展历程如一幅画卷在面前展开。
1995年,李振强在东莞长安镇兴建了“伯乐园”马场,这个马场主要以长安镇郊的自然风光为主线,以休闲骑行的方式,引导富裕起来的长安民众通过马匹开展体育锻炼。由于路线设计合理、方式新颖,在开园之初便得到热捧。“当时除了接待各种散团游客,我们有非常忠实的马主一百多人,他们把野骑作为自己主要的体育锻炼方式。”
1997年,当东莞的野骑业务蓬勃发展的时候,一种危机感不由得油然而生。“深圳的城市发展在那时候非常迅猛,几年时间里,原来的郊区建起了高楼大厦,一些类似东莞可以发展野骑的地方也快速消失。回过头来看看东莞,我开始担心东莞的城市发展也如此迅猛的话,我的俱乐部该去向何方。”有了这种担忧,他开始思考,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利用最少的土地资源让自己的俱乐部可持续性地发展下去。
一边是臆测可能存在的发展困境,一边是已经成熟、日进斗金的野骑项目,这个选择题如果是目光短浅的人来选择,基本上都会选择继续野骑项目。但在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李振强毅然放弃野骑,上马障碍马术项目。“其实做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于无奈,说实话,那时候我更喜欢的是赛马和野骑,但既然意识到这种危机,我就应该利用转型去规避它。”
事实证明李振强的第六感十分正确,东莞长安镇的城市发展超乎寻常地快,现在回望当时所做的决定,李振强松了一口气。说起当时选择障碍马术,李振强也有一番自己的理由。“马场不搞野骑那做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后来和广东省马术队的老师们学习之后,我才下定决心,要做障碍马术。”
在事业的巅峰,为了可能存在或者可能永远都不存在的危机而转型,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蠢笨的行为,这些人也包括了跟随李振强数年的忠实野骑粉丝。“为了转型,我失去了超过三分之二的会员,从我开办俱乐部以来,他们一百多人就一直陪着我,但后来我决定转型之后,只有三十多人跟着我继续学习马术。”转型之后,为了让自己尽快适应新的骑行方式,他到处求学,广东省马术队就是他经常驻足的地方。
从1997年决定转型,到2007年新的金伯乐俱乐部落成投入使用的十年间,李振强坦承,转型后的经营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那段时间,因为群众认识和宣传等原因,来马场练习马术的人非常少,每年我们都是很艰难地坚持下来。”虽然承担着如此困难的经营压力,但他仍然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省的马术邀请赛,“就是办赛集聚人气,但一直到2008年之前,都没有很大的改观。”
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对李振强来说是一次转机,也是金伯乐的一次转机。那次奥运的马术项目赛事在香港举办,参赛的李振强既验证了自己的马术技术,又为金伯乐的宣传创造了契机。李振强不畏强敌,是参加北京奥运的6名中国骑手之一,并代表国家取得优异成绩,成了不少马术圈人心中的偶像和英雄。“北京奥运之后,我们的俱乐部经营渐渐走上正轨,直至现在,我们的会员已经超过一千个家庭,每个家庭大多有两到三个人在俱乐部学习马术。”
会员增加,各项配套设施和俱乐部的教练队伍也在不断完善,现在,李振强除了处理好俱乐部的各项日常工作,更多地将时间放在俱乐部的发展上。“现在我们俱乐部也有了专业队,而且针对北京俱乐部较多的特点,2013年金伯乐在北京也专门搞了一个专业队的基地,就近参加北京各俱乐部的比赛。”
据第一赛马网获悉,11月24日,金伯乐将承办国家级马术赛事,这对李振强和金伯乐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跨越。“我希望以后我们中国的马术运动能够南北兼顾,按照不同的时间,比如每年四五月份在上海,六七月份在北京,盛夏时节在东北,秋天在西南地区,冬春季节在广东,成为一种巡回、经常性的赛事体制,这样中国的马术事业才算真正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