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仔及铜锣湾间的高楼大厦之中,有一片青青的绿草地,这就是跑马地马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世界级全草地马场。
相信大家一定有听过香港跑马地马场的另一个名字——快活谷,这个名字是英国人起的,它的得名还是有一定渊源的。
跑马地一带原本叫做黄泥涌谷,原是一片沼泽地,1840年初,英国人在这裡设立军营,当时很多军人感染了热病死亡,它们都埋葬在黄泥涌一带,随著军队的撤退和病死的人越来越多,此处成了一个坟场,于是英国人将这裡起名为“Happy Valley”,是有极乐世界的意思,直译为快活谷,于是快活谷得名。
英军搬走后,政府进行清理和改善环境卫生,并于原有的平地上建了一条赛马跑道。最初的马场雏形就这样出现了。
1850年跑马地
1873年跑马地
香港日治时期跑马地马场曾更名“竹叶峡竞马场”。于香港开埠初期,英国人从英国引入英式赛马运动,1846年12月,香港的第一次正式赛马活动于这裡举行,当时还属于业馀运动,但很快赛马及博彩活动在香港华人社区风行起来。
1918年2月26日,香港跑马地举行一年一度的周年跑马大赛。当时正是农曆正月十六日,场内观众爆满,气氛热烈。其时马场设施简陋,观众席系用竹料、木板、葵叶等易燃物临时搭成多层简易看台。当赛事举行至第五场时,观众棚突然发生倒塌。是时风高物燥,棚下为烧卖熟食的摊档,炉火正旺,救火设施又不及,故火势一发势不可挡,本次遇难观众约600余人,伤人无其数。港府医院以及东华医院等慈善机构全力搭救。此次火灾发生之年是农曆戊午年,故又称“戊午惨案”。
后有关方面将遇难者遗骸约600具合葬于咖啡园坟场,即“戊午马棚遇难中西士女之墓”,并立碑文以志其难。
1931年马场建成首两座三层高的永久看台。其后于1957年,该看台改建为两座楼高七层的看台。到了1969年,看台再进行扩建。
1870年跑马地的木质看台
1890年跑马地的板砖钢板材质看台
1900年跑马地看台
1929年跑马地全新看台
1964年跑马地看台
1995年,马场再度完成重建工程,原本的一条草地跑道和一条沙地跑道(后为安妥胶),变为一个世界级的全草地马场。除了拥有一条阔30米的草地跑道外,还重建的马场看台、香港赛马博物馆、新马会总部大楼等建筑。
1908年赛马日
一条直路跑道由东北面,即今日的香港足球会弯伸展,据记录1930年代的3/4哩 (约1200米) 赛事的起点就是由这条直路开始
1910年跑道终点处
1910年绿油油的跑马地
1920年跑马地周边建筑增多
2001年年底,马场更换了彩色大银幕,该银幕为全球马场最大发光二极体(LED)显示幕,全长约35米,高8米,面积大约相等于2000多个21吋电视机架迭起来。此外,看台上有一间名为“满贯厅”的中菜馆(位于马房弯旧址)。
彩色大屏幕
先骏廊大堂
跑马地马场中央位置是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的跑马地游乐场。设有5个草地足球场及2个人造草小型足球场供足球比赛及训练使用,主要作为学界及青少年组别的足球赛事。尚有榄球及曲棍球等运动设施。另有一条长1,059米的缓跑径。
自沙田马场开幕后,主要赛事都迁往沙田,跑马地为辅。现在除小部份日子外,跑马地马场的赛事通常在星期三晚上举行,而日间赛事方面,通常每年马季只有一至两次于该马场举行。其馀则移往沙田马场举行,过往因曾迁就海外转播赛事举行黄昏赛马日,但现时已经取消。
图片来自网络及香港赛马会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