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马就被我们的先民们驯服,并参与到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马才被中原国家运用到军事上,此后,骑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正式在中原各诸侯国之间盛行。
骑兵一诞生,就成为了冷兵器时代一个不可缺少的兵种,骑兵的数量和质量往往直接左右着战争的胜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战马一直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历史上的战马
首先,必须是有耐力的骑乘马种才是正宗的骑兵用战马,但自工业化后,世界马种呈退化趋势,不少如腓特烈马等优秀马种现已绝迹。近代著名的骑兵用马主要是盎格鲁—阿拉伯马、威尔勒马、摩根马、顿河马等。
匈牙利种马场用优质阿拉伯马为匈牙利轻骑兵培育的沙加——阿拉伯种马较为著名。
沙加——阿拉伯种马
北非帕布马是埃及突厥族马木留克骑兵的坐骑,旭烈兀的蒙古骑兵风暴横扫中西亚,一路上摧城破国,却在叙利亚惨败,失去了进军非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是输在了坐骑上。
帕布马
顿河马是剽悍的哥萨克骑兵坐骑,选育中继承了蒙古马的吃苦耐劳、阿哈尔捷金马的惊人耐力、英纯血的强健筋骨、卡巴金马(高加索优秀山地马)的灵活机敏,外形高大神俊,虽然以西欧的标准认为它在形格上略有缺陷,但也不得不承认它的吃苦耐劳和长距离奔跑能力十分优秀,难与匹敌。这往往是最实用的骑兵用马标准。中国现今较好的马种(本国骑乘种)有三河马(产于呼仑贝尔草原)和伊犁马(产于新疆伊犁),均混有大量顿河马血液。
顿河马
由于地理位置封闭,中国马种长期封闭,外血流入很少,汉武帝千里远征带来的“汗血宝马”就是现在的中亚阿哈尔捷金马,直到现在也算形貌神俊,耐力速力出众的优秀马种,汉武帝希望以此改良骑兵用马,可惜因长期封闭蒙古马系的遗传过于稳定,这种良马对中国马种未产生影响。
全军唯一保留的军马场
在高科技主宰武器装备的今天,我国境内还有这样一个军马场,默默地培育着现代战马。
红山军马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是一片占地40余万亩的草原,主要繁育蒙古马。这里自古以来就水草肥美,对于以草为食的马匹来说,是一片不可多得的天然草场。
1928年4月,我军第一支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成立。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骑兵部队最多时达到12个骑兵师。不断增加的骑兵遍布各地,但是军马却始终以蒙古马为主。
晨雾中的红山军马场
性格彪悍的蒙古马经过训练后,在战场上就会不惊不诈、勇猛无比。而且蒙古马具备超常的耐力,可以连续奔跑作战,非常有利于骑兵的长途奔袭。更为重要的是,蒙古马能适应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汗腺发达、不畏严寒酷暑,即使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也能生存。正是这些优良的品质,使得蒙古马成为军马的首选和骑兵的最爱。
蒙古马
为了满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部队骡马化的要求, 1964年8月红山军马场建立至今。如今,这里是经中央军委批准,全军唯一保留的一个军马场,累积为部队培养供应军马和军骡几万余匹,目前每年为部队提供优质军马几百匹。
由于用途不同,军马和参与农业生产和运输的马有着很大的区别。到底什么样的马才能成为合格的军马呢?
现在,军马的饲养都是由这里的牧民们负责。每年,军马供应的任务下达后,马场都会从牧民家里收购军马,但在这些马匹成为真正的军马前,必须根据军队有关单位制定的标准,对其体高,体长,毛色,口齿灯进行检测和筛选。经过检测合格的马匹,就能正式成为一匹军马。
不同于赛马和马术比赛中的高头大马,军马的体高标准是1米30。因为,在战场上,马越高大,骑兵的目标就越明显,被敌人射中的几率也就越大。1米30的体高,不仅尽量缩小了目标,而且不会过多地影响马的奔跑速度和跨越障碍的能力。
军马的毛色就像军队的迷彩服一样,是为了在战斗中更好地隐蔽自己。毛色不可以选白的、花的跟一些浅颜色的。如果不是在雪地这样特殊的战斗环境里,白色和浅颜色的马都更容易暴露目标。
军马都必须是刚满4岁的青壮年马匹。而马的体高、体长、骨骼结构也都直接决定着马的速度和耐力等品质。这些看似普通的择马指标,实际上已经决定了马匹出色的综合素质。
每年,数百匹出色的军马仍从红山军马场里脱颖而出,被送往各地的边防部队,成为战士们守卫祖国边疆不可或缺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