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赛马运动始于1841 年,到现今已经有170年的历史了。从1841-1844年,香港赛马是借澳门的场地举行的。澳门开埠比香港早,并早已举办赛马,不少商人先到澳门,再到香港,故有外商发起租用澳门马场赛马之事。之后,英国人便疏通清理在跑马地的一片疟疾为患的沼泽作开辟马场之用。自此马场便一直运作至今,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暂停了数年。
香港赛马会于1884 年2月成立,港督宝云爵士(Sir George F·Bowen)成为第一位名誉董事,此后历届总督均为马会当然名誉董事。香港赛马会的历史比香港赛马历史晚了43年。香港赛马会于1971 年由业余转为职业赛马机构。
跑马地马场位于皇后大道东的尽头,马会的接待宾馆丽都酒店就坐落在这里,跨过马路或人行隧道,就是马场,香港在马会总部位于马场的北边,从丽都酒店步行五分钟,就到了铜锣湾,精美港式小吃密布,商铺鳞次栉比。
“快活谷”并没有“快活”的意思,本意其实与“死亡”有关。香港开埠之初,是一个土地贫瘠的小岛,岛上没有一块平坦的土地可供建筑坚固的房屋,更不用说跑马了。当时,惟一一块面积较为平坦的土地名为黄泥涌,即现今跑马场所在位置。当时那里还是稻田和菜地。黄泥涌是条围绕农田用以灌溉的小涌,经鹅颈湾出海,水从山上流下来。涌水经常混有黄泥,故名“黄泥涌”。从1844年开始修建跑马场。最初的跑马场只有一条跑道,沿着黄泥涌小溪修建。1842年至1843年,不少驻港英军因染上疟疾而死,黄泥涌西侧的山坡成了他们的墓地。因为伦敦附近有一处坟场叫“快活谷”,含有“极乐世界”之意。所以初时人们也把这里称为“快活谷”。为避免计划遭到英国政府反对,港督戴维斯爵士在给英国政府的书信中表示,为改善香港的环境卫生状况,必须要将黄泥涌沼泽地彻底清理。
1850年代,已有各类锦标赛事的记载,首次有纪录赛事于香港薄扶林一个小型马场举行。1846年12月17日至18日,跑马地马场举行首次赛事。1873年香港打吡(Derby,也称“德比”)大赛首次举办,1884年香港赛马会成立后,负责管理香港赛马运动,并在快活谷马场跑道旁,以竹枝及茅草搭建成简陋的看台。
早期赛马每年只举办一次,通常于1月至2月间举行,为期数日,称为周年大赛。而参与赛事的的马主及马迷,多数是英国人或其他外籍人士,包括政府官员,洋行职员等。早年的英国人与华人各有其所属看台,华人不可进入英国人看台观赛。
1891年,马会开始接受投注,赛马成为bocai活动。1907年,首位秘书被委任,而马会亦于中环设立办事处。
1918年农历春节期间2月26日,香港的快活谷马场里面,用竹子和木头搭建的看台突然间倒塌。在看台的下面有很多熟食摊档,把煮食的炉子给打翻造成火灾,酿成了600人的丧生。这是自香港开埠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火灾。
进入20世纪,英国人自用的看台,已经是用三合土灌铸的固定看台,既稳固又舒服。而与之遥遥相对的华人看台叫做“马棚”,以竹木搭建,不但位置较差,而且依然只是竹木结构,一踩上去,“吱吱嘎嘎”作响,摇摇晃晃。火灾当日,马场内人山人海、“马棚”看台摇摇欲坠。由于赛马活动通常连续安排几天,不少商贩在马场内搭设炉灶贩卖熟食,火灾隐患十分严重。另外,那时没有固定的入场人数限制。马棚惨案遇难者几乎绝大多数是华人。还有少数印度人、一两个葡萄牙人,他们也因没有资格进入英国人的三合土看台,才遭此噩运。惨案之后,跑马场的看台告别竹木时代,建了三合土的看台。1950年,首座双层的永久性楼式看台落成。
香港打吡大赛历史悠久,始办于1873年,比1884年成立的香港赛马会还早11年。首届打吡赛于1873年2月20日在快活谷马场举行,路程跟随英国叶森打吡的传统,是1哩4浪(2414米),冠军是Surprise,当时未有中文译名。
当年马会歧视华人,不接受华人入会,即使是大名鼎鼎的何启爵士、何东爵士也被拒诸门外。华人团体向马会抗议,全无反应,终于决定成立华人马会,在薄扶林区兴建马场,与快活谷马场分庭抗礼。马会意识到,华人马会一旦出现,必然抢去大批华人马迷,影响马会收入,于是向华人让步接受华人申请入会。1926年,何东家族的何甘棠首先加入马会。
香港说的“打吡”Derby,内地多称“德比”。“德比”是指英国小城德比(Derby),1780年由第12任德比伯爵创办的德比赛马。德比郡是英国举办赛马比赛的地方,德比郡出产的赛马更是闻名英国赛马界。1870年,英国的德贝伯爵(Sir.Derby)创立英国大赛马会后,每年六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在伦敦附近的Epsom举行赛马,是英国非常有名的赛马大赛之一,这天也被命名为DerbyDay。渐渐地,“德比”被引伸到其他体育比赛领域中,英国人把它引用到了两支同城球队之间的比赛来形容比赛的激烈,这就是德比大战!
马票,粤语读音“马标”,是香港早年举办的一种结合赛马与搅珠的彩票形式,于1931年首次由香港赛马会发行。马票可分为大马票与小摇彩两种,先以搅珠方式产生入围号码,再以一场指定赛事的赛果决定中彩马票。马会首先以搅珠方式从已售马票中抽出入围号码,并将号码随机编配予一批马匹,当中部分马匹将会在马票赛事中出赛。号码与该赛头马相对应的马票,即成为头奖彩票;二奖和三奖亦以此办法决定,而其余入围马票均会全部获得现金奖。
大马票每年开奖两次,后增加至3至4次,包括秋季、春季及夏季大马票。秋季大马票以广东让赛作为开奖赛事,而夏季大马票则以香港打吡大赛的结果开奖。大马票头奖彩金由早期的数十万港元,至后期超过100万港元。小摇彩则于马季期间每月开奖一次,彩金由早期约1万港元,至后期约接近10万港元。
1932年,随着马会开始引进澳洲的小马,由于马匹品种有差异,导致马匹水平亦有所不同,所以分为中国小马及澳洲马匹角逐两项不同的打吡赛事,中国小马所角逐的是香港打吡,而由澳洲所生产的小马则角逐乐蒂山打吡。
马票以大马票奖金最多,由初期的几十万,到后期的一百万以上奖金。在1950年代,一百万可以购买几十层洋楼,故此当年流行以“好过中马票”来形容运气极佳。大马票于1933年之前每年只举办一次,1933年开始每年举办两次,而由于广受欢迎,翌年更增至每年四次。因应举办马票赛事时的季节,大马票亦称为春季大马票和秋季大马票。
战后的马票售价为每张港币二元,在当时来说已是非常昂贵,所以市民有时会集资购买。有些人亦会藉马票赚取额外收入,他们会将购自马会的彩票,以每张港币二元一角的价钱在酒楼转售,其中的一角利润在当时已足以购买一份白粥油条。据说售卖彩票的年轻女郎,生意特别兴旺。
1977年例行马票停办。1960年代赛马bocai种类不断增加,1976年7月liuhecai上市销售,市民有更多机会赢取更丰厚的奖金,最终马会于1977年完全停办马票。1999年,马会为庆祝千禧年而重新举办慈善大马票,共分20款,每张售20港元,以2000年1月1日凌晨举行的千禧杯作为开奖赛事。2009年为庆祝香港赛马会成立125周年复办“ 125周年纪念马票”,头奖是约值1,250万元的足金。
沙田马场(Sha Tin Racecourse)位于香港新界东部的沙田区,由香港赛马会兴建及管理,是香港的第二个赛马场地,于1978年10月7日落成启用。沙田马场设有草地、泥地跑道共三条,草地跑道全阔30.5米,周长约1900米,容量为85,000人。场地水平世界一流,也是亚洲顶级的赛马场地。现时每年均举行多项国际大赛,并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人马在此互相角逐。
香港岛跑马地马场是香港唯一的马场,随着赛马运动平民化,在赛马日期间经常满座的情形。1971年10月,政府原则上批准马会在沙田兴建马场,工程在1973年12月全面展开。沙田填海修建,这是当年香港最庞大的单一填海工程。填海工程在1974年3月开始,以极快速度进行,工程共采土1600万吨,夷平沙田4个山头,填出共250英亩土地。马场准时在1978年10月7日正式开幕,同日下午举行首场赛事。
在1978年马场落成时,看台可容纳35,000人。1985年11月,第二座看台落成启用,两座看台共可容纳85,000人观赛。马房容量亦随着需求不断增加,至2010年,共有20座马房,为1260匹马提供安身之所。马会亦为提高赛事水平,加建一系列先进设施,包括检疫马房、马医院、赛事化验所、河畔操练跑道、奥运马房、策骑径等。
1984年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举行签字仪式。邓小平以“马照跑”作比喻,承诺香港回归中国之后享有“一国两制”,香港可以享有高度自治,社会制度、司法制度、以及市民的生活方式都不会改变。
2009年,主礼嘉宾马会行政总裁应家柏先生、马会董事布鲁士先生、利子厚先生、李国栋医生、叶锡安先生、马会主席陈祖泽先生、马会董事周永健先生、郭志桁先生、叶澍坤先生及范徐丽泰博士,主持马会125周年纪念新标志揭幕仪式。
(来源:马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