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缰方法
双手持两单缰
这种方法是左手握左缰,右手握右缰,也称练习式持缰。让缰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穿入掌中,自下而上穿行,横过手心到食指上面穿出,大拇指压于缰上面。左右缰的余端垂在马颈左侧。此外,还有一种方法也是左手握左缰,右手握右缰,方法于双手持两单缰相同。但是左右缰的余端还要穿过另一只手,形成一个环行,拳心向下,虎口相对。这种方法只在平地赛马中采用,故又称赛马持缰。
单手持两单缰
这种持缰方法是两根单缰都握在左手中,也称队列式持缰。单手持两单缰有几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左缰从小指和无名指之间,右缰从无名指和中指之间穿入拳中,两根缰的余端都从食指和大拇指之间穿出,垂于马颈的右侧。或者左缰从小拇指的外面,右缰有拇指和食指之间穿入,左缰在下右缰在上穿过拳心。右手也可用这种方法持缰。队列式持缰只在敬礼,表演,斩劈或其它要求腾出右手的情况下采用
双手持两双缰
持缰方法基本于持单缰相同,也是左手握左缰,右手握右缰。只是每一手的小拇指将两缰分开,通常小勒缰持于手的外侧。
单手持双缰
是由一手握两侧双缰
错误方法1
两臂僵硬伸直,碗部扭曲,拳心向下,两手向外
错误方法2
两臂僵硬伸直,碗部外翻,拳心向上
正确方法
双拳在髻甲处保持直立,拳心相对,两拳相距10-15厘米。距小腹或前鞍桥10-15厘米
五种缰扶助
对马施加扶助时,手上的动作比之于腿富有更多的变化。手扶助有无穷的控制程度,因此是所有扶助中最复杂的。其变化无穷的细微差异只能从众多具有不同嘴感的马那里学习与感受到。
缰扶助分类为5种:
直接缰(direct rein)、间接缰(indirect rein)、引导或开缰(leading or opening)、项缰(neck rein)、滑缰(pulley rein)。另直接缰的一个变化方式就是抖缰vibrating hand。
基本的手、缰间的位置关系,已在前面的手、臂基本位置中描述过,此时的扶助姿势就是直接缰,通常通过这种缰法去收缩或减小步伐。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保持马头和颈的正直,不能有偏向任意一边的现象。在这最简单的缰法中,不管马头的位置如何,骑手的肘、缰、马嘴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直线。如马头的位置确实有问题,那也最多是由其自身关节弯曲等原因造成,而不应由手的位置问题造成。但在有些特定的场合,如猎狐表演中,手可能保持低位,此时尽管马头高昂使得在马嘴下方形成“断线”,此举用以显示对乘骑马的一种休闲随意的状态。更有用的情况是,手的位置短时间提高,从而在马嘴上方产生“断线”,此是通常用来矫正马前肢过沉的情况。
间接缰是对直接缰的重要补充,用以控制“侧向工作”(lateral work),诸如:弯曲(bending圈乘时)与转弯等。从直接缰转换为间接缰的过程是,内方手移到马肩隆上方前或后,以使得马头和颈弯向内侧恰好骑手能看到马眼角的程度,不要弯得过多。这种缰也可使得马的重量由内方肩移至外方,从而影响马的重心在两侧的分布,而不象直接缰那样影响马重心的前后分布。在内方缰(比如右缰)移到肩隆上方的同时,左手缰相应移向左方,并与内方手取同样的角度。假如直接缰时双手各用5盎司力,此时如果准备施加间接缰,那么内方缰应施加7盎司力,外方缰3盎司力。
间接缰用于所有“侧向工作”(lateral work---指弯曲、转弯等),但使用时必须注意,手永远不能越过马颈。如果骑手有感觉非要那幺做的时候,那他应该更多地施加腿扶助以补充缰的效果。与肩隆前的间接缰把马的重量从内方肩移至外方肩相对应,肩隆后的间接缰则把马的重量从内方肩移到外方后腰。再次强调的是,判断这种缰法(肩隆后间接缰)正确与否的方法是,看从内方衔铁、经肩隆、到马外方臀是否成一直线。其目的是用于两蹄迹的“侧向工作”(lateral work),如腰内向(haunches in)和两蹄迹,或任何马弯曲的方向与行进方向相同的科目。
开缰或引导缰
被归为一类,因其原理相同。引导缰比开缰更多地牵引到马的体侧,并领引马通过弯道。而开缰几乎不把缰牵引到马体侧,更不能到马的后部,用于引导马,与之对应,引导缰则用于未训练成的马或性格倔强的马。这两种缰应看作为是“方向缰”而与bending(圈乘时马的弯曲)或抑制无关。敏感灵活的骑手趋向于用这种缰法引导马而不是强迫马。
颈缰
应用比较简单。双手向转弯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外方缰压迫马颈、甚至超越马颈。毫不奇怪,这种缰在西部骑法中非常常见,因为这种场合需要马的肩快速地转动,这种效果因挤压而产生,因此也称挤压缰(bearing rein)。并不提倡在马术中使用这种缰,除非仅考虑时间速度取胜而不是技术的某些障碍赛场合,为应付急转弯而采用。此类赛事中,对精细的骑乘控制技术并不加分,而以快取胜,当然颈缰也就被信手使用。
滑缰
pulley rein是一种极其严酷的缰法(慎用),只用于高速、紧急情况。意思是:内方缰在肩隆上定住,外方缰大力向后、上拉动。另外有两种非常有趣的用缰的变化形态------抖手(vibrating hand)与抬手(lifting hand),称不上是独立的缰法,但加强直接缰的效果。“抖动”的效果是,手缓慢、顺畅、富有弹性地前后交替,从而消除马颌僵硬。这加强马嘴的顺从跟松弛性。
“抬手”纠正马对衔铁的过分松弛、乏味的感觉。“抬手”最好是连续地向上拉,力量的大小根据马的阻抗情况定。一旦马停止这些阻抗而变得柔软、并轻快地承载骑手和自身重量,手应停止“抖动”或“上抬”,而回复到稳定的状态。只有当骑手的手感训练达到可以迅速对阻抗进行“惩罚”、及对“惩罚”的反应迅速进行“奖励”的程度,才可以采用这些强烈而有效的缰上动作。
五种缰法的控制本质上提供一个基础,也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协同工作以产生不同的特殊效果。
本文来自第一赛马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