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马圈职业人】套格敦白乙:马背上的匠心传承

评论手机客户端2021/7/5 10:14:44 来源:第一赛马网 作者: 编缉:Bonnie
TAG标签:马背 
摘要:

在中国马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对于行业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俱增。第一赛马网特推出【马圈职业人】专栏,通过行业内职业人的故事,深入了解马圈行业内的各种职业岗位状况,让更多的青年才俊人一起投身到推动中国马产业发展的宏图伟业中!

[第2期] 马鞍匠人:马背上的艺术大师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成吉思汗时代横跨欧亚的广袤土地,都是由马蹄耕耘而来。马鞍的发明,使蒙古人在马背应用武器更加自如,人马结合成为一种所向无敌的战斗力,也成就了这一切辉煌业绩。游牧文明的历史和荣光,一笔笔重重的记在马鞍的发展上。马鞍,对蒙古族来说不仅是骑马的必备之物,而且是骑手和马的重要装饰物,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本期【马圈职业人】我们走近传统马具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套格敦白乙,了解这项传统的手艺制作。

英雄故里,马鞍之乡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是爱国将领僧格林沁故里。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夏,英法联军打着换约的旗号,率领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的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行至天津大沽口时,蔑视中国军队的设防,不听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一代名将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4艘,英军死伤434人,英海军司令何伯受重伤。最终,英法联军军舰撤走。

两百多年前,一代名将僧格林沁在这里上马,因其勇抗敌军,被世人称为晚清最后一位敢于提刀上马的贵族。因此,这里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呼——“英雄上马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现了众多的马鞍制作匠师,精湛的马鞍制作工艺已成为当地的文化特色。

科尔沁马鞍与众不同

套格敦白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制作的马具独一无二,吸引着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前来选购马具。已是古稀之年的套格敦白乙,从事马鞍制作有40多年。“我姥爷一辈子骑好马,总讲骑马的的故事”套格敦白乙说道。在家人的影响下自幼就与马结下不解之缘。

套格敦白乙说,自己不喝酒、不抽烟、不爱玩,唯一的爱好就是马。平时看赛马比赛,第一看的是人家的马,第二就是参观骑手用的马具。他从8岁开始跟外公、父亲学习马鞍制作,尤其擅于用传统方法制作“嘎拉达尺马鞍”。

“我们科左后旗出好马,马王之乡必须得做好鞍子,我们科尔沁马鞍历来就是出名的老百姓都喜欢,我就保持科尔沁马鞍的形状、尺寸”。套格敦白乙说,自己制作的科尔沁马鞍与其他地方的马鞍不同,马鞍前桥高后桥低,中间留有37-38厘米的距离,马鞍雕花、刺绣,镶嵌翡翠、松绿石整个鞍子看起来高贵典雅。民间制作马鞍的匠人没有模具和机器,全凭匠人的眼力和经验来完成,这种绝活,正是民间手工艺的神秘性和个人风格所在。他与妻子二人共同制作一具马鞍最快要半个月到二十天,如果慢慢做则起码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传统民族工艺惊艳全球

随着时代的发展,套格敦白乙不断改进马鞍制作工艺,科左后旗更是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了国家级、自治区级的各类文化博览会。美观惊艳的马鞍很快吸引了区内外的广泛关注。从博物馆、展览馆购买马鞍作为展品,到俱乐部、影视基地,马鞍销到了北京、上海、西藏甚至蒙古国,深受广大使用者和收藏家的喜爱。

在50多年的马鞍制作生涯里,套格敦白乙屡获得国家级大奖。

套格敦白乙屡获国家级大奖

2009年,套格敦白乙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他带着亲手制作的6具马鞍代表内蒙古亮相上海世博会,向全世界展示这一民族传统技艺;

2012年,他携带马鞍、马鞭子、马笼头、马绊等马具参加了文化部在黄山举办的非遗展,他制作的马鞍获得了金奖;

2018年,他再次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他制作的马鞍又获得金奖。

提起蒙古族传统马具的传承现状,套格敦白乙喜忧参半。“现在社会发展了大家都骑摩托、小车。不骑马,不用鞍子了。许多50岁以下的蒙古人也都不太清楚马鞍的制作,我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就要肩负起宣传传承这一传统手艺义务。如果我们不做,不传承给下一代,我们民族的传统就会慢慢丢掉了……”。

马鞍工艺的延续与传承

值得庆幸的是套格敦白乙的家人都非常支持他、积极帮助他传承这门手艺,老伴是好搭档,大儿子更是掌握了马具各种配件的制作技艺。同时也有许多人不远千里来找他学手艺,其中还有慕名而来的“洋徒弟”。他也从中挑选了好几个资质出众的徒弟并悉心指导,现已培养出了五位可以独立制作马鞍的徒弟。

“找我学习制作马具的人很多,不过选才很重要,因为我希望我的徒弟不仅要学会制作马具,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套格敦白乙说。2015年,当地政府还成立了科左后旗马具制作传承协会,为套格敦白乙建立了专门的传承基地。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周一批又批的学生来到基地学习参观,了解这一传统民族手工艺。这也见证着这古老而又传统的马鞍文化在一代工匠手中的延续和传承。

本文由第一赛马网发布,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我们及时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评论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