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学堂 > 正文

【专栏】民族驯马:传统蒙古之套马与驯马详解

评论手机客户端2021/3/1 9:50:18 来源:第一赛马网 作者:蒋东 编缉:Frank
摘要:

套马是蒙古人的绝技;分步行套马、乘马套马两种。每年春天阴历三四月份进行套马,为的是打马鬃、剪马尾、骟马、打马印。草原上的马吃嫩草,牙齿磨损较少,寿命较长。草原上选马要特别仔细可别是“老八口”的,马牙齿磨损程度可断出马的年龄。常年草原上的马吃嫩草、软草,牙齿磨损较小,实际很老的马看牙也像才八岁的,所以称老八口。

乘马套马多甩杆套头,也有套耳、套脖要视各马倌技艺而定。马眼尖耳灵,机敏过人,知道要套牠就硬不往群马中间跑,不会被裹挟套住多在外围逡巡。一旦发现情急可随即跑开。技术老道的马倌会把马缓缓赶拢,在旁若无其事而眼却盯着要套的马不放。时机得当突然横切而入,将套索甩在牠的头。如一杆套空马受惊狂奔那就只能追套。马套住以后,要能稳住套杆,不可让牠拖走或再度脱逃。在套住草马的一刻,杆子马会主动配合,将后腿后坐,前腿腾空而起,使主人稳坐鞍上,把杆子掀紧,不至拖下鞍马。有的杆子马并不后坐,顺着马跑上一段,配合主人伺机将其转回头来。

赛马

蒙古马群称阿多、其中的儿马-阿泽勒是马群的头-达勒嘎,管马群的马倌称阿多沁。套马用的马称跟杆子马、杆子马。马倌的杆子马是非常训练有素的;暴发力、速度、耐力、灵活、体力等极强。杆子马通人性合人意,马倌的套马杆指哪儿跑哪儿!杆子马通过启动、急停、追赶、拐弯紧随马倌要套的马,像箭一样奔向马群。贴杆马随主人长杆的指向紧随逃逸的马。随着马群的跑动,马倌拿着套马杆冲进马群,长长的套马杆在马群头上摇晃。目标选准后套马杆向前一伸,绳索便牢牢锁住匹生个子马的脖子。运用套马杆分:抖、挑、绞、夹、拉、蹬、挺等各技术步骤。

半脸套马是套马的最高技术;自右看绳套由两耳间紧贴牙叉骨过喉头到左面,勒住左边半个马脸,绕左眼下顺鼻梁上两耳环回。左边套半个马脸只要被半脸套扣住,不论什么样的烈马都被搞定。生个子马拼命挣扎,摇头晃脑,实在逃脱不掉,便四蹄蹬地,拼命后坐。套马杆朝上绳套下甩,套住马后杆尖往前上方挑扣于马头与颈相交处是套马中极高的技巧。把握时机要相当准确;绳套有马下颌挡着不会滑套,但要拉的早绳套会落在马右耳外,套不上还惊扰被套的马,再想套这马就难上加难。拉得过晚绳套飞过左耳,就成头颈套马了。

马驱体中薄弱区是脖子,套住马脖就容易制服。挑绳套扣于理想的位置头与颈相交处,越接近马头的部位越好套住。套马中是最失败的是绳套搭马的肩部,不容易制服马反而会逃脱。套马马倌端坐鞍后用力拽住套马杆。这时驯马手用铁钳般的双手揪住马耳朵,给马带上笼头。生个子马拼命往前跑,驯马手跟随跑几步,顺势猛力一拽,生个子马便被摔倒在地。如此往复,直至生个子马大喘粗气,不想再跑为止。

再有是徒步套马也称步杆、拉步杆。马从侧面跑过时,马倌将套马杆朝马头劈下,双手抖把绳套往回往上兜,借惯性画弧套在马脖上。接着杆子向前向上挑扣,顺势跟步杆子收紧,马头侧前方时,脚蹬地、手回拉、身后仰、下蹲。马头则被顺过来,后半截身为防止摔倒借惯性甩过去。此时被套马惊恐扬前腿、后腿着地立,套马马倌坐住杆子用力下坠。马前腿落地,周围牧人们一拥而上按住马。徒步套马方法多样;有用套马杆的也有用绳子的,长绳一头打活扣,看准马甩过去套马。

还有种逮马方法当生个子马被套住后,彪悍的驯马手走上前,紧紧抓住生个子马的耳朵,将马头往怀里一拽,右腿借势一绊,生个子马便被摔倒在地。生个子马站起来后拽住马尾巴,随生个子马向前跑几步,顺势向左边一闪,往里一拽,失去了马尾巴平衡功能的生个子马又被摔倒在地。直至马儿被乖乖地备上马鞍为止。有时生个子马太快,杆子马也有追不上的、有的追上了都没套上马,反把马惊了再不能接近、套上了的没有锁扣又脱杆、套住了绳套的位置不对,被马叼杆、套住力量不足、角度不对人从杆子马上被拉下来、套住了摘绳套时马跑。

驯马

所谓的生个子马平常指的是未经过骑驯的两岁马达嘎、三岁马西都楞、五岁马苏耀嘎朗。没有阉割的公马称儿马-阿泽勒、被阉的马称摩勒、骒马称姑、空怀未孕骒马称索白姑。马在二岁时进行调教,但不可能对所有的马匹都在二岁时进行驯服。驯服生个子马起初上马绊,后驮上沙袋、皮毛、毡子等进行训练。蒙住生个子马眼睛让牠在山路、河水、沙地中学会仰头走路,马不会筋疲力尽。对生个子马要进行大胆的进行驯服。

生个子马有两种驯服法;逮马后马上进行骑驯、慢慢调教骑驯。逮马后为生个子马备上马鞍,由少年骑手骑驯。此时生个子马会不停地尥蹶子,驯马手向后仰,使劲登镫,两腿夹住马背。生个子马低头狂奔。驯马手勒紧缰绳、挥马鞭紧贴马背任马狂奔。生个子马见甩不掉驯马手嘶鸣着前腿腾空站立,然驯马手如粘在马背上一般。如尥蹶子时被摔到使其有畏惧心理,那将来骑乘、鞍后骑坐、在皮捎绳上系东西等趁主人不注意时形成尥蹶子的坏习惯。马也不全是尥蹶子的,只是尽量不要让马学会尥蹶子。骑驯时让马知道顺嘴,习惯于皮捎绳上系东西、骣骑、禁住饿晚上放马时自己找到同伴,带嚼子吃草饮水等多项工作。

逮住生个子马后,可直接套上马鞍。起初系肚带时稍用力,让马习惯于肚带的存在,防止马怕痒。骑乘前再次使劲肚带,上马后用力登右侧镫发出响声时,容易惊马,使马产生尥蹶子的恶习。套上马鞍后,防止马产生尥蹶子等恶习。为防止马怕痒尥蹶子,注意不要碰撞马的腹股沟,系肚带与马鞍扯肚时防止相互缠绕。让生个子马知道顺嘴时,过于用力会使马容易生产偏向的闪道,因此任马的意向慢慢让其顺嘴。驯一二天后放,十天后又重新骑驯。 让生个子马套上鞍子学会牵着跑或习惯于上马绊。不能太过于奔跑劳累,否则要成为懒惰的马。

骟马术

对牡马群只保留强壮种马,其余在四岁时全部骟掉。被骟之马身体强壮而又格外驯顺,无论多少匹马一起也能做到寂静,特别利于发动突然袭击。马长出四齿后就要去势,去势时也得由驯马手将马套住制服,另一个驯马手双手揪住马耳朵,再有一人紧拉马尾巴,三人同心协力,迅速将马按倒在地,实行阉割。这种去势的马蒙古语称“阿塔思”意为骟马。最难套的马,是头一二年留作种马的儿马。去势后的马又经过二三年放牧,再次调教乘骑,这时马的性情才变得温顺了许多,白天不给马喂食,到晚上才在草地放牧。人对马训练严格但从不用鞭子打牠们,而是爱护地接近牠们使之与人产生深厚的感情,已驯的马不咬人也不乱踢人,步伐能随人意的调训而改变,但必须善于应用驾驭的方法才行。

裂耳术

将马的双耳各剪一道V型缺口,为得是让作为战马在急驰中减弱风的轰鸣,更清楚地听见马背上主人的声音,以利于驾驭。

犁鼻术

将马的鼻孔中间挖空,使马的呼吸通畅,加大马的肺活量不使气流返回到肺部,而造成的呼吸困难。

打脑窜

生马不让人骑,硬骑上马牠的前肢就会着地,马头低下保持平衡马尾向上,与马跃起的角度一致。跃起时马头在上,接着马头在下称“打脑窜”是草原马天生的自身防卫意识为最大的危险动作。草原上的狼袭击马时,马就使出打脑窜能把狼摔出足有丈远。

跌背

马还会向前跳,让驯马的骑手只得伏下身夹紧腿。马却突然立起,笔直地向后倒下去称“跌背”。如骑手为不被摔下夹紧马背,马使跌背就重重砸于人身、若人自马背上滑下还未起身,马则趁这时机跑开再也不让人来骑。

压走马

是指驯马人使用专门技巧将未训练过的马在特定时间内训练成可供骑乘或挽用,通过训练使马匹骑乘与拉车时会“走”。走马走路分两种;上跑走马与下跑走马。上跑走马经人驯练速度快。下跑走马天生就具迈轻点步像猪跑样,不需要经人训练只骑手练就可以。

蒙古人对于“自生走”的马驹是不屑的,认为牠将来是女人、娃娃骑的。只有桀骜不驯的马驹被选作驯练对象。驯练自两岁起,自牠从马群里分离就单独在特别的马厩里,马槽是不断加高迫使马时刻扬起头。如此培养的马能昂首挺胸、前躯高大。马粪一般不每日清除,四蹄能长得丰圆饱满。如把粪除掉会长成驼蹄样扁片。样子难看也跑不出远路。到放松时必把马拉到厩外,不使粪尿沾身。

到三岁后四蹄钉掌,就真正开始驯练。走马的“走”是压出来的,每年春季在草滩上来来去去地骑驯。没有鞴过鞍的生马骑上就跑,要把嚼子勒住,让牠学会“走”。可一勒会成平常的慢走,就要把嚼子放松使马获得“走”的感觉。牧人保护与巩固这种步态。过段时间后会地上摆木椽子让马从上面走过。马怕磕腿就会走过的时候把前蹄抬得高,蹄掌向里弯得很深,到几乎挖到胸部时再腾空向前出,经过长时间养成高抬腿的大步。

“走”是骑术上的专门术语;指一种同侧两腿同时并举的快步溜蹄走法。不同于平常意义上的“走”,又异于双蹄奔驰的“跑”。走马在骑乘时最佳境界就是在于“走”。走马的步态分成三阶段。最开始驯练的是四方步态,处于低级阶段。有的马经过驯练能突破这个阶段,四只蹄子连起来成为平行四边形称错落步态,处于中间阶段。最佳的走马是流水步态,蹄迹是两条直线。此走马跑起来像飞,回头望去能同时见十三朵溅起的蹄花。

蒙古驯马的目的是为得到“走”,需付出相当大代价。马在接受训练的时候不但获得步态的进步,同时也培养出对主人的“情”。好马像烈女具备顽强的贞操,好马不鞴双鞍。走马的交叉行走分为两种。一般马的右前腿与左后腿同时往前走,左前腿与右后腿并前行蒙语称“通西业”,左前腿跟后腿并行或右前腿与后腿并行为走马式行走。

走马分为赛布日吉扰、海日查格吉扰、德古日吉扰、塔拉吉扰、胡日顿吉扰五种。小走是走马中最一般的行走方式不费力气。海日查格吉扰是小走的基础上稍微快一点的行走方式,是马的天生的步式。德古日吉扰是赛布日吉扰与海日查格吉扰的基础上训练出来的走马步式。把此种步式再加训练,比之前稍快,能进行比赛的就称为塔拉吉扰。走马的塔拉吉扰处于训练阶段,经过进一步的训练才能使马的四肢之间的距离均衡成为快走马称胡日顿吉扰。专门的走马驯练针对天生的走马进行平地洼地驯练等系列方法驯练走马的步伐得到快走马胡日顿吉扰。

走马被誉为“达贵之驹”,清代训练走马、有骑走马可以见到王爷不用下马的说法。走马速度的快慢要视马的“过步”,走马后蹄超出前蹄蹄印之间的距离称“过步”走马都迈过步。过步距离的远近决定走马的速度,过步距离越远走马走的越快。大走以走马的速度与奔跑的马相当,那么过步至少在一米以上,不低于一点四五米的距离。如低于这个距离就达不到大走马应有的速度,由此大走马的过步距离一般在一米以上,小走马的过步约在一米以下属半趟走走马。生下来就走对侧步的“胎里传”与“自来走”同属于这个档次的走马。这些马中出不了快的走马。驯马时偶然发现有对侧步后,是骑出来的,俗称:压走马压不出来。

走马重要条件是对侧步的优劣,是决定走马的关键。走马的步伐有;流畅大步走、流水走、驼步大走(骆驼闪)、野鸡溜等步伐类型。驼步大走有两边摇晃的缺点、行云流水的流畅大步走、落地野鸡般迅速滑行的野鸡溜、绵羊式轻飘的走马是深受推崇的。

走马的快慢分三类;大走、小走、普通小走(赶路小走)。大走的速度与奔跑马相同,小走的速度与大步颠马相同。赶路小走有十来种步伐,步伐似相同区别也不明显,骑在马背上能感觉是有区别的。赶路小走走法各异有;破对侧步小走、小走式慢步走、大步疾走、普通快步走、套步小走、慢步狼行走、小碎步走等走法。

赶路小走也不是马生来的步伐,也是驯马调教出来的。一切乘马都能走赶路小走被视作步伐完美的乘马。而不会走赶路小走的乘马被视为最笨拙的驽马。出色的上等走马主要由长者、成人乘骑,年幼及骑术欠佳者则容易使马出现步调紊乱与失腿狂巅。走马用于探亲访友喜庆婚事以及那达慕盛会。向尊贵亲朋赠送走马是蒙古人的古老传统,向高寿老人馈赠走马表示崇高地敬意。

小走与叉花大走,马小走迈出的步幅小,左右侧腿交换的频率也低,走起来脑袋随着左右两腿的交换前进在每侧腿抬起时,头都扬起,腿落向后,头迅速向下摆一下并又随着另一侧腿的抬起轻微上扬。在走的同时我们除了可以看到马的这种摇头晃脑动作,还可以看到骡、马为了背部平稳而不像其他速步马一样提起尻步,而未将脚步前移而拼命摆动胯部前推,还可以看到为了使蹄子平移不擦地而迅速转动球节,向上翻动蹄步继而向前甩出。无论是马匹天生有小走,还是需要“压出来”。把马压成“小走”需要马天生的腰腿较软、胯较灵活,压出马主要为骑乘,会小走的马摇头晃脑,圆实的臀部肌肉,宽宽的腰部稍有凹陷。

叉花大走与小走都是一顺地跨步,不同地是跨步的频率“大走”比“小走”要高很多,大走频率是小走的两倍以上步伐大走得快。再好的马一股劲也难快步跑上五十里,可马速步或大“走”是可走五十里的。训大走马要看马两后腿间的距离;大走马训成行走中两后腿间要有一定间距,保证马左右摆动四蹄,使骑乘感到舒服。但并不是马两腿间距离越宽越好,天生胎带走马,两后腿间距离过宽走起横向马浪大,骑在马上有甩得慌感觉就不是好的。

马压小走时,驯马手拉马嚼的手随马头的晃动不断晃动,不影响马匹的步伐。马鞍出步,要想压大走马、压出大走要从小走压起。驯马手骑在马背上,两脚踩在马镫上,身体的中心正在马的脊椎处。没有特殊需要驯马手的身体中心与重心是不变的。在压小走时,为使马匹一侧的两条腿同时迈出,在马儿嘴足够硬,驯马手经验足够时,把身体重心向马匹一侧移动。移动时因人骑在马背上,所以人移动时只有把向移动方向的腿弯曲一些,而另一条腿要用力蹬,使人的力移向用力的另一方。此时的嚼子也要向重力方移动,是移动是驯马手手型的运动,是让马的口角略感压力而把头向压力方摆动。马儿头向一侧摇,身体向另一侧被重力压迫,必然马的未被压力方的两腿一起跨出,那么小走就出现。维持这种小走是为马大走准备好步态与心理准备。

驯马、压走马的鞍具用具

鞍辔。驯生个子要看马的年龄跟体能选择鞍辔。马鞍要结实,马嚼环要圆形的,马镫要连接的最好。特别是驯成年马最好是用两个缰绳。平常开始时,首先让马习惯于笼头、马嚼子、马绊子、马鞍其次驯牵走,再骑驯。驯生个子最主要的是降服牠的暴性,使其随缰顺嘴。防止生个子马留下某种恶习与损伤,必须按顺序训练。

马鞍。常用有的三种;卡图鞍、羊尾鞍、皮鞍。套马用的是卡图鞍,鞍桥跟坐垫与马背成三十度角。马倌套住马后坐到鞍后,生个子马再奋力前冲也会因鞍子的阻挡马倌不会被拽下马。但卡图鞍的鞍坐小,骑的时间长了会不舒服。最适合压走马的是羊尾鞍,鞍坐处像蒙古大绵羊的尾巴,马鞍前部鞍桥像罗锅桥部分高而笔直抵住骑手小腹,鞍坐上人的臀部、腿部与马鞍相合很舒服。皮马鞍来压马很好用,但由于宽大不适合压小马。

鞍垫。是为防止鞍子压伤马背垫在马鞍下的垫子。马鬃擀毡帆布包制作的鞍垫,不板结通气松软,适用于骑乘马鞍配用。压马需要每天训练,马儿很辛苦,流汗很多,所以需要十分适用的鞍垫。

马镫。马镫是压马不可缺少的用具,蒙古驯马、骑马都讲究:轻鞍重镫薄垫子。

马笼头。有两种;下颌开放式、封闭式,笼头由套脖条、勒鼻条、颊部条,下颌扣绳、缰绳、套扣组成,大笼头缰绳长两仗一尺;脖条、颊条双股二尺、勒鼻条一拃、下颌扣绳一尺、套扣双股一拃长。

马绊。用质量上乘的牛皮条以拧劲打结等工艺编制而成的,用双股、三股皮条搓拧成绳分三叉;每叉端有扣、有别棍、有时用顺腿绊、双腿绊、皮条加铁环绊。生马与难驯的马用三脚绊,把马的两前腿与一后腿扣住。马的两前腿被扣上只能跳着走这是跳绊。驯好通人性的马用顺腿绊,即同一侧的前腿与后腿扣上。三脚绊、顺腿绊、跳绊是依据马匹的驯化阶段使用。

马嚼子。驯马技巧全在鞍口上。鞍口之“鞍”是指马鞍,要借助驯马手坐在马鞍上力量轻重与重心移动,改变马的步态跟节奏。“口”是指驯马手要利用马嚼子控制马的行动速度、调节马的脚步,并最终通过马嚼子给马指示,形成条件反射后完成技术定型。训练戴马嚼子时,先抓紧耳朵,后握紧缰绳,把马嚼子往马嘴里慢慢像拉锯式的送到。让学成马温顺后同时握住偏缰跟缰绳牵马,再牵缰绳。并让马学会戴马嚼子饮水、吃草料。压走马不能使马因为口角痛而头仰起乱摆,用牧民的两边安大环的马嚼子。使用马嚼子前要用布条濅上烧化的明矾裹在嚼子上,是借白矾的收敛作用减少使用时马口角疼痛。

压马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嚼子与马鞍的使用改变马匹步伐方式,谓之“鞍口上寻步”。运用嚼子压马的技巧,包括嚼子的选择、嚼子的用力度、嚼子的用力方向。

拉嚼力度。拉嚼力度是动态的,刚驯的马、小马、力量差的马、抵抗训练的马,拉嚼的力量要小,反之可力大。拉嚼的力度完全要服从压马需要,因为大走马要求嘴越硬越好,所以骑手要尽量在使马匹不痛苦的前提下逐步加大拉嚼力度,使马耐受力加强,咬住嚼子。根据这样的原理,在压马时也不该突然猛拉嚼子,因为那会使马疼痛,抗拒、不专注训练,或因受惊而形成恶癖。

用嚼的方向在压马过程中方向永远是一致的,就是向马头正后方拉。这是因为马在训练走时,由于不断步伐的改变与被迫的身态及步态变化,如嚼子用力方向不稳,将使马不知所措、步幅、步伐、步法大乱。压大走马嚼口的用力方向不可马虎,用嚼方向不但要说明向后,还要表明向后拉嚼时嚼绳与马颈的角度,此角度一般是十五度,马头与嚼绳角度为九十度。马口软头飘时把嚼子压在马背上,而这时的角度也是九十度,这时拉起嚼子就是使马低下头而不致乱了步伐。马低下头时会用一种不熟悉的步伐在走,即马开始叉花大走了。这时马嚼绳位置应离马背最少三十五度角,离驯马手的身体二十厘米。

马鞭。压走马时马鞭在后腿给一下,马惊快速收臀前窜,抓紧的嚼子勒住马则快速摆动四蹄、拱腰,快于小走的速度拉起叉花大走马走六七步则马会大走。从六、七步到八、九步、十来步,马口也逐渐变得“硬”。大约一两个月后马才会真正的叉花大走。

马鬃。儿马不打鬃、剪尾巴,蒙古儿马是一辈子不打鬃的;儿马与老虎打架,虎爪总是缠在到儿马的马鬃里面。儿马的马鬃被打掉后再去跟老虎打架,老虎一掌把儿马子拍到山沟里。马鬃保护儿马,不让老虎拍到牠脖子的要害。

草原上骒马跟骟马每年春天会把马鬃贴着脖子剪干净,马鬃用来打绳子、擀毡。骑乘马的马鬃有两处是不能剪的,一是马头顶上一撮大拇指粗细的鬃毛不剪任由向四处披散像朵菊花,可挡住马笼头上梁不向前脱落。再是马脖末肩上端的地方留一乍长鬃毛为保护马的肩膀称护鞍毛。

养护马鬃也很讲究在马鬃渐渐长起来以后,要用碱水刷马鬃,随着马鬃长长,马鬃直直地立在马脖子上。走马的马鬃是要经常打理的,要把马鬃修理成拱形,头部和肩部是低端,颈部中部最高。

钉马掌。蒙古传统中马为六神所生,如在树上打上马掌,六神就会离去。蒙古钉马掌有讲究;普通的役用马钉马掌是钉四只蹄的,原因是马儿要用四蹄耙住地拉车种地、骑乘的马驮着人前行,牠的用力点在用前蹄刨,驮起骑手重量则要只给马钉前掌,不钉后掌。后掌不钉马掌,因马后腿在骑乘时提供动力磨损相对小无需钉马掌。

习俗。蒙古马撒尿的地方是洁净之地,是搭建蒙古包的好地方。蒙古人爱马不打骂,各别对马训教时至多说声;其牙基诺。

饲喂。夏给马季喂豌豆性质是中性且有疏松粪便的作用,可以在夏季起到降火作用;在冬季就要喂给马匹黄豆跟黑豆,可以借助马儿的脂肪与补虚功能,提高马匹体质。

本文来自第一赛马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我们及时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评论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