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境外 > 正文

【专栏】日本鞍马文化一枝独秀

评论手机客户端2021/2/20 9:37:35 来源:第一赛马网 作者:蒋东 编缉:
TAG标签:马鞍 
摘要:

日本马鞍由在鞍骨上的前轮(まえわ)、后轮(しずわ)、连接这两个部分的居木(いぎ)构成。随着时代的变化,前轮、后轮的形状与居木的数量也发生变化。日本岛国本无马,一说最早的马传入是在二世纪左右的弥生时代,与骑马文化同传入日本,日本马具注重功能性的形式创造出特有的马具文化。

唐鞍(からくら)、移鞍(うつしくら)、水干鞍(すいかんぐら)、和鞍(わぐら)、大和鞍(やまと)的产生,日本马鞍的起源是古坟时代自中国传入的。其中诞生的马鞍就是唐鞍。唐鞍是仿照中国马鞍的礼仪用马鞍,装饰鞍中也是朝仪出列时使用的正式马具。有银面(ぎんめん)、頸総(くびぶさ)、云珠(うず)、杏叶(ぎようよう)等装饰,用于接待外国使节、御禊(ごけい)、供奉(ぐぶ)、皇室用的公卿、贺茂的使者等。平安时代,武家为公务而使用的移鞍(うつしくら)、穿武家的装束水干(すいかん)时使用的水干鞍(すいかんぐら)等,根据用途的种类逐渐增加。战国时代武将的马使用带有各种装饰的马具。

另外,作为装饰鞍之一使用的是和鞍/大和鞍(わぐら/やまとぐら),是对外来马鞍进行改良后使用的。大和鞍?倭鞍(やまと‐ぐら)相对于唐鞍作为中心的鞍桥,在前轮与后轮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切口,嵌有居木尖,马镫舌头状。其特色是将下鞍两层叠在一起,加上用来去除装束上的污垢的障碍物,系尻系上总総(ふさ)等装备,在布缰绳(ぬのたづな)上配合差绳使用。

▲图片来自网络

平安时代以后马鞍上有装饰,马鞍开始使用螺钿(らでん)、沃悬地(いかけじ)、蒔絵(まきえ)描金等装饰。螺钿是指将贝壳打磨成透明状,利用贝壳内侧的彩虹色发光的部分,表现细致细腻的花纹的技法。沃悬地是指在表面涂上漆,将金、银撒在一部分或全部上,打磨成金色、银色的技法。莳绘是在表面用漆描绘花纹,再撒上金、银等使之凝固的技法。如此装饰的马鞍,并不是普遍使用的,从装饰考究的马鞍到简单的马鞍,都是根据官位来使用的。

日本的马镫,鞍固定的轮状铰具头(かこがしら)。整体的构成是由马镫前方弓着的鸠胸(はとむね)、沿着鸠胸的沟槽的笑、骑马时放在脚上的舌头、脚后跟抵住的舌头的后尖端舌先组成。

在古坟时代随马鞍传入了马镫,马镫(わあぶみ)在三至七世纪左右古坟时代与马文化一起传入日本。五世纪左右古坟时代中期出现壶马镫(つぼあぶみ),从轮子马镫进化成能够容纳脚尖的罩的形状,壶马镫是像拖鞋的形状,脚不易滑落。这个壶马镫可以防止万一掉下来的时候,脚被马镫绊住而被拖走。像这样在实用性上特殊化的另一方面,也被认为比轮箍作为装饰品的性质更强。从八至十二世纪左右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马镫在日本国内进化为半舌马镫(はんしたあぶみ),也被称为舌短马镫(したみじかあぶみ),舌指的是承载脚的部分,是为骑马时容易踩到而添加的。

▲图片来自网络

从马镫根部到舌尖,弯曲的形状是其特征。平安时代末期改为舌长马镫(したながあぶみ)。一直使用到江户时代在十二世纪末平安时代末期,舌短马镫的脚上的部分变长,诞生了能承载到脚后跟的舌长马镫。因为是由舌短马镫变成舌长的形状,所以被称为舌长马镫。因为舌变长了,骑马时的运动性与稳定性提高了,被武家视为至宝。舌长马镫的实用性是确定的,之后到江户时代结束为止的约七百年的时间里一直被使用。

日本十三世纪左右使用铁制的马衔铁(はみ),在奈良时代衔铁已经传入日本。

日本古代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减轻马蹄的伤害;强迫马匹在烧过的灰上行走使马蹄硬化的方法、在马厩里铺上小石子来锻炼马蹄的方法、用绳子把马蹄与铁 制板连接起来的凉鞋等方法都被尝试过。马蹄铁技术首次出现在记录中是在九世纪末。在日本马蹄铁的普及是在明治时代以后,在那之前马蹄都穿被称为马沓(うまぐつ)的稻草制的草履。

▲图片来自网络

安土、桃山时代日本的马具中没有马刺。日本固有的马鞭为木制、竹制、藤制,作为装饰涂漆与描金。从疾驰的马匹射出弓箭的流镝马(やぶさめ)与笠悬(かさがけ)等比赛中,仍然使用日本传统的马鞍。

本文来自第一赛马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我们及时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评论
相关信息